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清凉的井水便是夏日消暑的最佳“伴侣”,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曾经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的井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当年遍布在南京街巷之中的井现在还有留存吗?
同乡共井
“井”字地名印刻城市记忆
没有自来水的时候,滋养着生命的水井曾经遍布在南京的街巷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南京的一些地名还关联着井,比如南京人比较熟悉的杨公井、金沙井等。
关于杨公井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清光绪年间,南京城久旱不雨,百姓的吃水也成了问题。在此驻军的一位杨姓清军将领带着士兵连掘了三口大井,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井旁边为他立碑,“杨公井”也由此而来。
金沙井的由来就颇有些奇幻的色彩了。据《江宁县志》记载,明朝时有一年大旱,河水干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却不料井中有沙,沙中还有闪闪发光的金粒,因此就将这口井取名金沙井,此后又演变成了地名。
1700年历史同乡共井寓意深
与杨公井、金沙井相比,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西片的区同乡共井虽然知名度略低,但却实实在在有着一口井。
展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风貌的老门西,也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阡陌,记者在蜿蜒的小巷之中终于找到了同乡共井。穿行在悠长的小巷之中,转角处不仅豁然开朗,一口古井也呈现在了记者的眼前。盛放的凌霄花下,是已经不再使用的同乡共井2号井。
同乡共井2号井
“这口井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了。”在一位住户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古井旁的铭牌:同乡共井源于西晋永嘉南渡时期,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世家名士,拥立东晋政权南迁江南定都建康,开启了金陵“六朝古都”的辉煌。这口井原是王导所建,他的本意是用以鞭策从北方来的官民,要同舟共济。“这是2号井,但1号井在哪里呢?我在这住了几十年了也没有见过。”
“自从用上了自来水,井水也就越用越少了,后来因为井水水质变差,就没有人再使用了。”这位热心的住户告诉记者,“过去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都靠这口井,夏天冰个西瓜,用井水冲地降温,好得很。”
守护“市井情缘”中的乡愁
“高岗里有口井还在用。”在这位热心住户的指引下,记者在另一条小巷找到了高岗里9号井。“现在只能用来冲冲地,不能饮用了。”一位女住户一边用水冲地降温一边告诉记者,记者探头朝井口看去,果然井水肉眼可见的浑浊。
高岗里9号井
古井与老巷总是相依相生,兜兜转转,记者又转入了小百花巷,并找寻到了小百花巷16号井。不过井口的一块大石头已经在默默告诉众人,这口井已经弃用了。枝头蝉声依旧,但用井水冰西瓜、存剩菜、泼地降温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
小百花巷16号井
已在城市里存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井,默默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更承载着很多人的记忆,希望古老的水井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让这份“市井情缘”成为割不断的乡愁。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校对 盛媛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