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南京博物院院藏的东汉“校官碑”入选。该碑碑文记载了当时南京溧水地区地方官员兴办教育的事迹,是江苏迄今发现最早的石碑。
校官碑拓片
校官碑的全称是“汉溧阳长潘乾校官之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碑高148厘米、宽76厘米、厚22.5厘米。青石质,圭首有“穿”,碑额直行篆书“校官之碑”四字。碑文16行,行27字,隶书阴刻,文字多漫漶,难以辨识,主要记述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十月(公元181年),溧阳县长潘乾任期内兴办学校、宣扬教化的品行和德政。史料记载,汉制郡国置学,县学曰“校”,“校官”即官立县学。该碑系溧阳县属官为颂扬潘乾兴学功绩而立,故原来应立于溧阳县学。
校官碑的发现与流传、保护也几经波折。史料记载,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溧水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滨重新发现此碑,并运置溧水县衙中。近代,校官碑与元至顺四年(1333年)溧水文学掾单禧刊刻的校官碑释文碑一起嵌置溧水文庙内的庑墙中。其后,校官碑移砌溧水县初级中学大门内东墙内保存,而释文碑一度弃置溧水县公安局后面的水塘边,1952年方运至溧水县中进行保护。1957年,校官碑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次年8月,两碑一并运到位于苏州的江苏省博物馆。当年因江苏省文管会、江苏省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3单位合并,又运回南京。1959年9月,两碑在南京博物院登记入藏。
校官碑不仅记录了南京溧水地区崇文兴教的地方史,也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该碑是汉隶中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汪洋之致,属于篆体初变为汉隶之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校官碑碑额的圆形大孔学名为“穿”,这是中国石碑早期形制的特征。最早的古碑是先秦时贵族下葬时立在墓穴旁边的。碑上有孔,孔中穿绳,棺木随着绳子缓缓被放入墓穴,那时的碑相当于装辘轳的支架。墓主下葬后,作为“支架”的石碑就被留在墓旁。后来,人们在碑上刻字,追述死者功德,形成了此后碑的主要功能。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编辑:王丽丽
校对 李海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