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王丽娟加了“新担子”——她以江苏省第十三批科技镇长团鼓楼团团长的角色挂职南京市鼓楼区副区长。在两年任期内,王丽娟将致力于该区硅巷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努力打通区域内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隔膜”。
鼓楼区科教资源得天独厚:仅仅54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内,就聚集了20所高校、7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120家科研机构。在南京奋力打造“创新名城”的背景下,如何激活老城区资源潜力和内生动力,把科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成了鼓楼区的重大实践课题。
南大停车场项目签约仪式现场。古宣摄
提升城市品质空间 撬动校友经济
半个多月前,南京大学苏浙运动场地下停车场项目合作建设协议成功签约。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出席签约仪式。
修建一座停车场,缘何能吸引市委书记关注?记者了解到,高校周边搭建更好的配套,已不再是单纯的民生问题,“留住年轻人,就留住科技创新的未来”。张敬华在出席仪式时亦表示,苏浙运动场停车场工程项目虽小但意义重大,“是高效利用主城区高校院所空间解决民生难题、提高城市服务能力的创新举措。”
鼓楼区高校院所众多,校地融合能够有效推进,继而撬动校友经济,形成招引科创龙头企业总部或研发分部的地方优势,已是鼓楼区推进科技与创新服务发展的重点策略。
在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程大林看来,从推进校地融合的空间策略来看,鼓楼要从老校区、老所区的窄视角中跳出来,更多聚焦环高校、环所区的外围空间。高校周边的空间,是区层面需要着力改造提升的重点,一是盘整更多的办公空间,提升空间品质,为校友经济企业导入提供空间供给,二是通过城市更新、功能置换、业态升级,营造一个让年轻高知人群向往的品质空间环境。
“目前南大周边街巷的‘微改造’、‘微更新’、‘微装饰’、‘微提升’正在有序推进,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吸引年轻人群生活、学习、娱乐、工作的活力街区。”鼓楼区科技局副局长左宁健介绍,近年来,该区加快了南邮科创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金陵交运、14所453地块和新工集团所属老厂区的改造建设。
在“对于高校的天然回归情怀”与“品质空间环境逐步提升”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校友企业家愿意将项目落地鼓楼区。
2020年6月,作为南京创新周的重要活动,由南京大学和鼓楼区政府共同举办的“创聚鼓楼、筑梦南大”南京大学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暨2020全球校友峰会举行。同为南大校友的张敬华在峰会上向海内外校友诚挚发出“南京之约”。他说,高校与城市共荣共生,支持高校就是支持创新,就是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他表示,南京将进一步建设适合人才发展的载体平台,提供更优服务保障,推动更多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支持校友创新创业,使更多人才在创新名城建设中成就梦想。
参赛者之一、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93级校友田国良深受鼓舞,决定将自己的公司总部放在鼓楼区。田国良深耕智慧医疗行业多年,2015年自主创业,公司业务覆盖60多个城市,2020年全年销售额达6.7亿元。目前正以鼓楼区为重点,设立投资运营总部,快速向全国拓展预防健康服务机构。
“在总部项目落地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鼓楼区的热情,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敏对我说,他就是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一号客服,各职能部门人员则都是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田国良感慨,服务意识在鼓楼已经落地生根,“在前期选址时,区科技局安排专人陪同考察,为我推荐了四五个地方;选址确定后,区卫健委和江东街道负责人及时为我们提出意见,确保项目验收顺利通过。”据介绍,目前公司仍在装修阶段,大概4月份就可以开张运营。
图为万谷硅巷载体。古宣摄
探索多元业态 校地融合聚力创新
快速扫码测温、不摘口罩快速人脸识别……一套基于5G技术的智慧疫情防控系统正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使用。这套由南京边缘智能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的系统,通过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红外无接触体温检测、健康码智能核验、视频结构化分析等技术手段,既能让就医者快捷通行,也为医院疫情防控增加“技防”力量。
南京边缘智能研究院是由南京邮电大学联合鼓楼区政府和华脉科技公司共同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仅一年半,成果却不少。疫情期间,他们已拿出了包括气管拔管阻隔保护装置、新冠肺炎病程转归病情预测模型、鼓楼区疫情分析及管控平台在内的多款产品,应用于医疗救治和社区排查一线。
“高产”源于鼓楼区和南京邮电大学校地合作的创新尝试。为推动校地融合发展、产学研合作,2020年6月,南京邮电大学校内同样成立了“边缘智能研究院”。只不过,南京邮电大学边缘智能研究院是学校直属的学术研究机构。南京邮电大学边缘智能研究院与南京边缘智能研究院二者协同发展,前者专注于理论创新、核心技术研发、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后者专注于产业创新、应用创新、示范应用与技术转移。
“两个研究院形成了以学术促进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的新模式,为学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学校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窗口。”南京边缘智能研究院院长、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郭永安说。
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与高校在合作上存在理念和价值取向偏差。高校往往聚焦教学科研,关注学术导向、人才培养导向;地方政府则关注科技创新、产业经济发展、存量利用。校地按照传统模式合作,高校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程大林说,校地融合在发展思路上,地方产业发展导向与高校学科精准联合,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利用高校科研成果在地方定向转化才有出路。
在鼓楼区,校地合作的模式和业态愈发多元,该区正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坚持校地融合、产城一体,以城市硅巷建设为抓手,把硅巷内研发机构、孵化器、国家创新合作中心、校友基金的建设和高企、人才引育作为重点,提升已建项目品质。2021年,该区计划新增硅巷10万平方米以上,确保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
“增创科技创新优势,要求我们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落实百校对接计划,深挖校友资源富矿,健全全流程服务体系,完善沟通协作分享机制,探索校地所地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相互成就、一道成长的发展共同体。”鼓楼区主要负责人表示,20年前,鼓楼区与9所驻区高校共建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引领校地融合风气之先;如今,立足继往开来的时代方位,更要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