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的推动下,老工业区开始蜕变。今年,南京实施居住、生产、公共、综合4类40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生产类更新有20个。将对不符合发展导向、利用效率低下、失修失养的老旧空间进行更新,在充分尊重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的前提下,盘活低效用地,以有温度的更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禾素时代科创园:“筑巢引凤”重塑产业结构
位于马群附近的禾素时代科创园,前身是成立于1965年的南京立力煤矿机械厂,主要生产制造煤矿机械,园区保有4栋工业遗存。2015年,变身为“紫金工坊”,至此,园区内的业态涵盖汽修、餐饮等,但稍显杂乱和低端。园区被列入南京市第三批城市更新计划以来,在更新老建筑的同时,将逐渐淘汰低端业态,“腾笼换鸟”,打造科技型研发办公园区。
禾素时代科创园
正在更新的禾素时代科创园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23栋建筑。目前商务楼已改造完毕,正在开展装修设计,将进驻银行,引进餐饮等商业配套。原厂区的大礼堂,正在实施青年公寓改造工程,将提供130多套公寓,为未来进入园区工作的年轻人提供“拎包入住”、休闲娱乐等生活保障。目前工程已经封顶,预计年底完工。
“大礼堂在改造中大量使用预制梁、板、柱,”项目负责人介绍,“改造基本尊重原建筑的肌理和风貌,保留时代印记,考虑到以前的建筑大多保温隔热性能较弱,改造将更多地使用绿色建材,降低建筑自身能耗。”
红创park产业园:融合“过去”与“未来”
在“红山”脚下,拥有“红色记忆”的“红盒子”,成了城北新晋打卡点。这座名为“红创park”的产业园,前身是南京战斗机械厂,生产功能外迁后厂区逐渐闲置。如今通过更新改造后“再次上岗”,在保留原始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作为以办公为主体的复合型新兴园区,重新融入城市。
红创park产业园
焕然一新的“红创Park”,最亮眼的元素无疑是遍布整个园区的“红”。设计师以红砖、红色清水混凝土等材料为核心,巧妙重塑了园区的“红色记忆”。那些曾经的厂房、车间、仓库,在匠人们的巧手下,化身为充满艺术气息与历史底蕴的建筑群。红砖的厚重与混凝土的质感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希望。
目前,园区一期已建成建筑总面积11224平方米,作为南京城市更新生产类项目的典型实践,已有多家网络技术、科技企业入驻,并有多家生活配套类店铺即将入园。“以后会陆续入驻很多网红店,还会有各类院校的艺术展,到时候能打卡的内容就更多了。”项目负责人说。
国创园、双创园:从“制造”到“创造”的涅槃
从老旧厂房到创意园区,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带……在中华门西的秦淮河畔,这里曾经是“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南京第二机床厂。现在,经过修缮、维护和更新,这里化身为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国创园)。
国创园在建筑上承继了工业厂房的风骨结构,用红砖、角钢和几何结构呈现出充满现代性的工业气质,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度改造,以适应于当下商业形态的空间运用。
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
特色餐馆、咖啡馆、酒吧、潮牌店、古着店、买手店、剧场、艺术空间……园区内的消费业态大多是具有特色文化和艺术调性的品牌,不断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现在的国创园更像是一片社区,集艺术、创意、休闲为一体,各式各样的文化在这里共生共长,焕发出新的活力。
和国创园“同根生”的江苏智能制造新都市产业园(双创园),如今也获得了“新生”。智造园产业园的7号楼,原为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成立于1959年,是南京市老牌明星工业企业,也是南京市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
2020年底,江苏智能制造新都市产业园正式启动改造,老厂区依托工业设计续写传奇。“双创园在整体设计上尽可能保留了老厂房原来的框架结构,厂房的梁和柱也都是原汁原味,”园区负责人介绍,“设计单位将醒目的红砖、红钢融入建筑之中,以此突出还原80年代的工业风,同时给原本厚重的工业厂房增添了时尚的气息。”
传承不仅体现在外表,园区还充分挖掘工业文化的创业底蕴,延续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禀赋,瞄准新都市工业,助推科技创新的向新向高。商业街区以小而精、新而活的形态,通过一个开放式社交空间集结了餐饮、买手店、生活美学集合店、文创艺术空间等新型复合业态,将吃喝玩乐一站式集齐,打造成新的“潮流地标”。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宁建轩
编辑 王育昕
校对 王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