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科教中心城市,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9月19日,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举行,相关部门围绕“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行专题发布。
“22条”标志南京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迈入新阶段
科技成果转化是整个科技创新发展大链条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陆璐介绍,8月底,南京市发布《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2条“含金量”十足的干货政策也标志着我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迈入新阶段。近年来,南京市持续探索全链条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子、新模式,努力提升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取得了积极成效。
从成果供给端来看,重大创新平台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的效率更高。南京各类重大创新平台紧扣全市“4266”产业体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一批产业化应用。
从成果需求端来看,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呼唤得到了更好的回应。比如,聚焦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创新与应用,中科南京未来能源系统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顺利完成国际首套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集成验证平台蓄热装置封顶。
从转化服务链来看,供需对接、概念验证、金融赋能等服务保障的体系更趋完备。南京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技术方向,打造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教育部与江苏省于9月14日正式签署共建协议。常态化运转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在17所高校挂牌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高校分中心,协同开展成果推广对接服务。加快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概念验证中心等6家单位入选首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强化金融赋能,依托市科创金融服务驿站和金服平台,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科技金融双周汇”系列活动22场,服务保障超2000家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畅通六条“渠道”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陆璐表示,下一步,南京市科技局将抓住六个“关键”、畅通六条“渠道”,全面加速创新与产业双向发力、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抓住“高校科研院所”关键,畅通“创新策源”渠道。南京将出台科技成果源头发现对接工作指引,建好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对接平台,梳理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两项清单”,挖掘优质原创成果。全面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品牌。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化服务机构,构建全流程转化服务体系,推动技术转移转化高效率开展。
抓住“战略科技力量”关键,畅通“技术攻关”渠道。南京将支持国家实验室(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国家任务,联合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成果产业化。鼓励产业园区联合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平台成果“沿途下蛋、持续转化”,提供更多产业技术支撑。
抓住“企业创新主体”关键,畅通“需求牵引”渠道。南京将建设“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人才联合体,持续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企业出资、政府资助、联合发布”的方式遴选一批“揭榜挂帅”项目。组织实施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扩大国家、省科技进步奖产业化规模。
抓住“转移转化平台”关键,畅通“价值验证”渠道。南京将支持不同创新主体分类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概念验证中心,引导企业联合高校、新研机构、产业行业协会等布局建设中试平台,促进新研机构提质增效,支持江北新区、紫金山科技城强化与省产研院合作,探索以“拨投结合”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抓住“市场多元赋能”关键,畅通“金融服务”渠道。南京将加大金融保障力度,支持银行开发创新产品,推动保险公司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险,丰富资本赋能体系。发挥省市联合产业专项基金牵引作用,合作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等产业专项基金,组建未来产业、未来网络天使基金,健全科创类子基金投资决策和激励容错机制,适度延长投资期限、发展耐心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关键,畅通“生态优化”渠道。南京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等试点单位探索“科研经费项目制”等新机制,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转化动力。实施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支持在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研究院,推进设立技术经纪专业职称序列,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跨部门多层级协调推进机制,出台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配套工作指引,着力构建全市域资源统筹、全过程生态优化、全周期服务保障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陈永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