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9月21日电(记者徐思钰)秋日清晨,凉意袭来。在南开大学的“九一八”纪念活动上,师生们齐聚国旗下、校钟前,学生代表推动钟槌,撞响校钟,十四响钟声回荡在空中,声声入心。
“这十四响钟鸣,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激励着我们时刻挺立起民族脊梁,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南开大学2023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张杨子涵说。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0多年前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在那时点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如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踔厉奋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铮铮誓言再次响彻云霄。
23岁的张杨子涵是一名白族小伙,五年前,他从苍山洱海走进百年南开,在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勤学苦读。
“学科理论与生活环境的碰撞与结合,让我对民族政治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张杨子涵坚定地说。大学期间,他曾深入乡村旷野、万亩茶园、山区小学进行调研,在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等多类项目比赛中斩获奖项。
“要扎根中国实际,做具体问题的研究,在观察、体验中理解并思考国家民族事业发展。”张杨子涵计划未来继续读博深造,这也是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他,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理念的方式。
2023年7月,张杨子涵(左二)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华社发
近年来,许多像张杨子涵一样的青年学生深受感召,基层调研、志愿支教、西部就业、参军入伍,用双脚丈量着祖国大地,挥洒着青春汗水。
担当有为的青年学生是新时代优秀青年的缩影。守护传统文化、奔赴科创一线、投身基层工作,不少青年在各行各业奋勇争先,将“爱国”这一宏大主题具象化。
天津人郗旺从小就对杨柳青木版年画有特殊的情怀。大学毕业后,他便进入天津杨柳青画社,全身心扑在刻版制作上,“90后”的他也成为画社年龄最小的传承人。
以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明艳而闻名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至今已传承400多年,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郗旺掌握的刻版技艺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中的第二步,“师父常教导,作为刻版师要以刀代笔,心定了坐住了,手才能稳才能准,才能刻出有美感的线条。”他说。
如今,已成为年画社的“青年骨干”之一的郗旺,不仅复刻了不少年画老版,也在积极探索年画“新生”,用匠心守护传承这项传统民间艺术。
在天津杨柳青画社,郗旺在观察一块年画老版。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去年5月正式开园的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是天津的科创高地,许多科创青年汇聚于此,逐梦前行。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90后”李晗郁十分看好天开园的发展潜力,今年初成立水润天开(天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天开园。
“我们希望立足理论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李晗郁说,依托天开园“一站式”的创业服务,团队创业起步十分顺利,目前他们已成功研发出一款中医药产品,正在逐步推向市场,近期还推出了一款健康管理产品,已实现商业化销售。
“尽管公司刚成立,但未来有信心进一步推动产品技术市场化,实现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李晗郁坚定地表示,青年一代有责任、有信念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落地发展贡献力量。
投身基层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中,也不乏青年的身影。去年,“00后”姑娘纪雨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天津市北辰区集贤里街道发电楼社区的一名社工,每天穿梭在社区楼栋,行走在服务居民的路上。
“基层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当大家的问题得到解决,我的工作得到居民认可时,这份满足感让我坚信一切都值得。”纪雨表示,未来将继续坚守在基层岗位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共建美好家园。
各个领域的青年正在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爱国“新篇章”,传递着朴素、真实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也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中不断传承丰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