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0后江苏作家李樯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隐匿之歌》。这部既具传承又富有新意的心理小说,借主角之口,探讨现代人的心理伤口,婚姻、事业、友情,用隐喻的方式探讨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让读者寻找自我疗愈的出口。
自1995年发表处女作《逃离》算起,李樯步入文坛至今刚好三十年,从《寻欢》《恋爱大师》,到《喧嚣日》《隐匿之歌》,李樯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触角和精准的文字表现力,呈现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藉由这些作品,他也在60后和80后的“中间”亦或夹缝中,一步步成长为文学苏军的“中坚”力量。
10月11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苏军新观察·李樯的小说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十余位学者专家共聚一堂,从多个角度就李樯的小说创作艺术进行深入研讨。
身处“中间”,走向“中坚”
李樯的文学创作开始于南京师范大学。
1992年,李樯考入南师大中文系。当时南师大中文系有两位作家老师郭平、鲁羊,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三时李樯就在《钟山》杂志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逃离》;还和友人一同创办了文学刊物《中间》,“70后,不上不下,在中间”。在李樯之后,徐则臣、李黎、赵志明等人先后进入南师大,校园里浓厚的文学氛围让李樯等一批学生立志成为作家;而校外,韩东、朱文、毕飞宇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让他们最终走上了写作道路。
大学毕业后,李樯一直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但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并凭借多部优秀作品,获得紫金山文学奖、扬子江诗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金陵文学奖等众多重要文学奖项,成为江苏70后实力派诗人和小说家。
如果说在大学时期,为文学刊物取名“中间”更多的是从出生年代出发,那么,步入文坛之后,这个词更多地指向70后的文坛位置。
“70后这代人在文学史中是很特殊的,他们和50后、60后不一样,和80后也不一样,有点像夹缝当中的一代。”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认为。
同样是70后作家,诗人朱庆和用“尴尬”一词形容这一作家群体。“像我们70后,不比50后、60后,有那种大的时局变化的经历,刚出道的时候,又恰逢身体写作、美女写作,紧接着是网络的盛行,媒体对写作的关注迅速转移到了80后的身上。所以70后作家确实是一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
那么,以李樯为代表的70后作家,又凭借什么得以在“夹缝”中生存乃至“突围”?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认为,李樯的写作,题材类型比较丰富,婚恋、成长、都市、寓言式写作,都有涉及,也引起比较多的关注。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写作,都是深深扎根于当下生活状态的写作。而这正是相较于前辈与后起之秀,70后作家的独特性。
张光芒认为,在当下文坛,影响最大、发声最多的是50后作家和60后作家。但他们的写作要么从古代,要么从近现代,要么从改革开放的年代开始写起,往往很少写与我们同步进行的生活。“实际上,从70后作家才开始真正介入与我们同步进行的生活”,“从表象到精神的综合性真实的生活状态”都被一一诉诸笔端。“总体上看,70后作家才开始更加接近这个真实”。而李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至于李樯最新出版的《隐匿之歌》,张光芒认为,这部小长篇也是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介入。“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危机的问题,心理问题、精神危机,实际上是21世纪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小说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他介入了这样一个现实生活状态,以及对生活状态的同步反映,其中有超前的预言,深刻的发掘,以及独到的表现”。这部小说探讨心理的结构,有利于启发人们重新关照我们当下的生活,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而和80后相比,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认为,70后作家“欠缺一个东西,那就是网络。现在相当多的作者是网络原住民,写下的第一个字是在网络上敲下来的”。而网络对于80后、90后作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具体到写作题材,东南大学教授张娟认为,李樯的写作充满了青春气息,爱欲的困境是一直存在的,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青春、身体与爱欲,来自于这种挣扎。这是非常典型的属于70后的写作景观。“这在当下已经很少见到了,他是70后作家的‘立此存照’。现在90后、00后写作里面是没有爱情的,也是没有荷尔蒙的。在他们的写作里面,我们谈到人生困境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有就业的困境,有交友的困境,有面对社会的困境,但是他们不会把爱情当作非常重要的困境”。
“南京小说家一种风格的一个样本”
对于新出版的《隐匿之歌》,李樯原本起名为《栅栏》,“因为一开始写这本小说是基于一个灵感,就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栅栏。栅栏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对每个人的精神来讲,它是天然的屏障。而屏障后面的,栅栏里面保护起来的自我,可能才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自我”。他想看看是不是能通过一个故事的讲述,将我们自己都看不见的,栅栏后面的“自我”拉出院子,拉到光亮中来。
在研讨会上,以李樯的《隐匿之歌》与《喧嚣日》这两部代表作为主要讨论对象,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李樯的其他作品一样,《隐匿之歌》这部书充满了荷尔蒙气息,《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甚至用“纯情又放荡,深情而狂野”来形容。
与会专家关注到了李樯的语言特色。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在开场发言中说,作为小说家的李樯,是一位对世间万物充满细腻感悟和观察能力的诗人,因此他的小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独具诗性。在小说创作之路上,他一直上下求索,将对人性和生活的感知和思考在他的笔下都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实践。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则努力在个人生命体悟与社会发展历程之间建立联系。
张娟认为,李樯作为一个诗人,他的小说具有诗性的特质,充满隐喻的特质。《雨花》主编育邦觉得李樯的诗性语言特别好。“写过诗的小说家,他自然会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从来没有写过诗的人写不出来那种句子,写得很平实,对诗歌意向的应用,飞起来的东西很少,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李樯小说一个特点”。
在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看来,这部小说“很特别”,它是一部传承了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的文学传统的一部作品。它以隐喻的方式,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象和精神,把这个年龄段的族群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之旅都呈现了出来。
同时,他认为,这部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是当下南京小说家一种风格的一个样本。它将日常的生活肌理挖得比较透,落笔比较从容,没有大起大落,平淡当中又让人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而这也正是南京小说家群体相对统一的特色。对此,张娟也有同感,在前段时间李黎发表的小说《你要好好过》中,同样充满了生活的实感。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干部妥东关注到了李樯小说《喧嚣日》里的南京元素。“小说主人公走过大街小巷其实对应我们南京的地理空间,他们街道上的所思所感以文学的方式重塑着南京的记忆和经验。”
从“青春”出发,剖开社会纵深面
李樯是《青春》杂志主编,他笔下的人物,多以大学同窗为主体。尤其是他的《喧嚣日》,对大学同窗毕业后的人生轨迹进行描述,从而汇成了一幅立体多面的七零后青春群像。
但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青春”是李樯的出发点,他对社会纵深面的探察和剖析,更为深邃。“青春叙事”无法完全概括李樯的写作。
张光芒以李樯三部长篇小说为例分析,2006年李樯出版《寻欢》,2018年出版《恋爱大师》,今年出版《隐匿之歌》,这三部长篇正好标志着李樯写作的三个阶段。
《寻欢》写了青年人从校园走向社会时理想的消失。这是李樯的情爱和成长书写的关注重点时期。到2018年,李樯的写作侧重于综合性的都市写作,试图去关照和透视都市生活内在的道德逻辑。《恋爱大师》是当下都市写作很重要的一个文本。2024年出版的《隐匿之歌》是李樯写作更进一步的发展,可以称为当下心理探索的写作。它既是情感和成长的叙事,也是都市写作,但是真正的重心想通过重重生活的表象和人心重重表象的迷障,透视内在心理的问题。
方岩认为,《隐匿之歌》和当下很多社会热点相关联,比如最近两年经常讨论的家庭伦理问题、原生家庭问题,集中到最近几年对精神疾患的关注,“把社会热点和类型小说结合起来,这是李樯写长篇小说不一样的地方”。而李樯将知识转化成叙事的把控能力,在当下越来越同质化的书写中,体现出一个70后成熟作家的经验独特性和稀缺性。
在研讨会上,诗人、小说家韩东对《喧嚣日》中的篇目逐一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和之前我看李樯,我觉得都不是一个人,确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叫刮目相看”。在他看来,李樯有相对成熟的创作技巧,也写出了《美人美人我爱你》和《大雪》等世界级的作品。
在总结发言中,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认为,李樯是相对于50、60强势的江苏作家群里面而显得弱势的70后作家中的强势力量,从他身上能看到文学苏军新一代的崛起,70后作家终于可以站到50后、60后的肩上,寻找新的方向,这是向内发力,把宏大时代庞杂社会的认知锻造成一支朝向自己的精神之剑,剖开了一代人隐匿内心的特质。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