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夜生活网11月1日讯(记者 薄云峰)金陵秋色浓,盛会群贤至。10月31日,“金陵秋韵——首届世界文学影视发展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山专家楼隆重举行。来自两岸从事文学影视研究的专家学者、编剧导演,以及高校、新闻媒体的代表近百人齐聚一堂,大家畅所欲言,真知灼见精彩呈现;与会者聚精会神,认真聆听感悟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给人们带来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启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台联会长林敏洁,著名导演、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获得者李祐宁、美华人文学会会长王晓兰、著名导演暨长期从事电影创作的王超、制片人兼导演丁文剑、陈炜智、凌鼎年、陈小青、余泳、台商代表黄立家、黄余幼、江苏谱牒文化学者、南京妈祖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薛志泽等出席会议。论坛由南京市侨联原副主席林柏主持。
论坛负责人林敏洁致辞并做主旨演讲。林敏洁在文学影视领域学术造诣颇深,尤其熟稔基于国际视野的比较研究。她负责过数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幕后工作,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民间反战记忆跨领域研究”,涉及到影视、媒体、口述史、文学等方面。林敏洁指出,战争电影汇聚成历史记忆库,不仅承载着人类对战争的集体记忆,更是一部部鲜活的历史档案,为后世未曾亲历战火的人们,提供了有源可溯的素材。回顾历史,诸多优秀电影作品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深植于心的文化基因与民族品格。反战电影将成为趋势之一。我们应以更加深邃的目光,审视过往,启迪未来。时代呼唤电影人在这一时代洪流中持续贡献力量和才智。
毕飞宇做了题为《文学永远是支撑影视作品的有生力量》的发言,毕飞宇以曾经参加的国际文学会议感悟为例,谈到与来自不同地区用汉语写作的作家们交流中所发现的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同与不同”,“同”就是我们用汉语交流和写作,彼此内心就能立即捕捉到汉语这个“密码”;“不同”就是用汉语写作的作家就像从一棵大树的树干取了一段木头,打出许多款式都是一样的椅子,这些椅子有共性,但更迷人处是他们所有的花纹和颜色又是不一样的。“同”给人特别踏实和放心的感受,“不同”给了我们表达的无限可能。
李祐宁做了《AI进入OTT世代后的最新创作趋势》,李祐宁对于微小说与微电影未来发展走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今后电影可能更多运用手机的竖屏拍摄语言;对白讲故事更加直截了当;观众将不再拘泥于影像的象征意义与人文底蕴,而更急于知晓结局。
曾获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王超导演,在《电影中的文学精神》发言中强调电影的叙事结构首先是一种人格结构,作为叙事电影的本色依然是文学底蕴。
陈炜智做了《文学的电影和电影的文学》的报告;凌鼎年分享《微小说和微电影》;王晓兰以海外文学传承与再创造为题,介绍其在对中国文学与影视传播情况;旅美电影人陈小青呼吁关注《新移民电影文学》;制片人兼导演丁文剑讲述《我与台湾电影人的合作》历程;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教授余泳做《文学是电影繁荣的力量》的报告;影视评论家丁珊珊对新台湾电影的传统与未来进行阐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朱悦淼对中国文学影视改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在互动环节中,南京夜生活记者薄云峰、诗人胡凡、文艺评论家张澜涛分别分享参会体验,并向专家们请教探讨学术问题。
论坛研讨会发言者积极踊跃,观点精彩、妙语如珠的论述时不时激起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大家特别珍惜此次论坛带来的宝贵研讨机会,他们根据各自从业的经历、文学和影视创作业绩、带来不同视野和不同角度对文学影视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闪现出学术论坛的瑰丽光彩。此次论坛将为国际文学影视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助推文学影视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