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死亡是一个长久的课程,也是我们人类必须面对的终极命题”。近日,这一“终极命题”因一段视频爆火而引发热议。彭凯平是“60后”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汤木檀泽(网名)是“00后”的百万粉丝博主、入殓师,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个人,竟在江苏盐城一家墓园里“跨界”联动,推出“00后入殓师带清华教授干殡葬的一天”视频。网友们纷纷感慨,“缺失的‘生命课’在这一刻补上了。”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随后采访了彭凯平教授和汤木檀泽,听他们讲述这节特殊“生命教育课”背后的故事。
清华教授当“实习生”:
殡葬仪式是伟大人性的体现
在成为“一日实习生”之前,彭凯平已知晓汤木檀泽是拥有百万粉丝的视频博主。这个“00后”小姑娘为何如此受欢迎?又为何会选择“入殓师”这一小众且易受偏见的职业?带着好奇,彭凯平前往汤木檀泽工作的江苏盐城某殡葬服务公司。
起初,听说要收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当“实习生”,汤木檀泽感到紧张惶恐。但连夜浏览彭凯平的短视频账号后,发现他和蔼可亲,便放下心来,开始思考如何带彭凯平体验她的工作。
10月9日,二人碰面。在汤木檀泽这位“小导师”的带领下,彭凯平体验了江苏盐城当地殡葬习俗中的大部分重要流程,如穿寿衣、送灵等,并听汤木檀泽讲述给逝者化妆的经验及从业故事。
首先是体验穿寿衣环节。汤木檀泽的同事自然地平躺在地面草席上当模特,如此“百无禁忌”,让彭凯平大受震撼。接着,汤木檀泽教彭凯平用草席和三根木棍搭建三角小棚,“逝者在停灵的三天里,我们会搭一个简易土地庙,给逝者送饭,希望逝者在路上不要受饿。”汤木檀泽介绍说,这是个“临时打饭窗口”。
体验送灵环节时,他们搬出汤木檀泽手工DIY的棺材,上面挂满粉色“HelloKitty”图案的布料。路上,扛着棺材,汤木檀泽说,“这就是生命的重量”。她还提到一些风俗,比如去的时候走在路左边,回的时候就靠右的,正是提醒生者“不走回头路”。
彭凯平体验殡葬环节
“死亡”本是敏感而严肃的话题,而汤木檀泽总是能用轻松坦然的方式谈论。彭凯平起初的疑问得到了答案,也许正是这种“笑对死亡”的积极态度,让汤木檀泽在互联网上广受欢迎。
彭凯平还感受到了汤木檀泽身上的“职业精神”,“社会是多元的,只要有社会需求,有些工作就总得有人来做。”这位年轻入殓师正是在用她的方式,敬业地完成这一被许多人所“忌讳”但又需要的工作,“这大概就是她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吧!”在彭凯平看来,这不仅是一次独特的职业体验,更是对生命和死亡深刻思考的旅程。他觉得,殡葬仪式体现了人性的伟大,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会死的生物,会创造一系列殡葬仪式送别逝去的同伴。而殡葬仪式也会让生命的意义愈发凸显,让生者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所有的死,都是为了生。所有对逝者的纪念,都是为了生者好好活着。”
彭凯平体验打伞环节
“00后”入殓师做短视频博主
一年多收获百万粉丝
汤木檀泽本名王男,2000年出生于吉林长春,大学选了殡葬专业。父母接受了女儿的选择,但叮嘱她“升学宴上绝对不准说你的专业”。直到汤木檀泽成为百万粉丝博主,公开“工作vlog”,家人才和广大网友一起,更加了解了她从事的行业。
汤木檀泽在拍摄视频
2022年,汤木檀泽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据悉,目前中国大陆仅13所院校开设殡葬专业。根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该校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6.18%。汤木檀泽说,她的同学大多也“对口就业”,投身于殡葬行业。
在校期间,汤木檀泽学习了“死亡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工作后,她的本职岗位是遗体化妆师,常与头骨模型为伴。聊起生死话题时,她颇为坦然,“人一定会死,这是一个非常注定的事。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别让对死亡的恐惧影响活着的时间。”
由于实际工作不止遗体化妆,还包括司仪、插花等,汤木檀泽便用公众更好理解的“入殓师”自称。2023年7月,她开始在网上发布视频,用德语单词谐音给自己取名为“汤木檀泽”。起初,她发布“辟谣”类视频,澄清大众对殡葬行业的误解。后来,她融入更多巧思,短短一年多便积累了百万粉丝。
视频中,她顶着黑色学生式短发,看起来是呆萌甜妹,一开口却总能令人震惊——“谁住在荒无人烟的墓园里?汤木檀泽。”“如何打造个性化坟墓?”“入殓师也算是美妆博主吧?”“衣服测评,但是寿衣”……评论区堪称“晦气话”合集,还有网友“秀”出自己设计的葬礼和入殓妆容。一群年轻人用更加轻松的姿态,阐述他们对死亡的理解。
汤木檀泽发现,她的粉丝群体大多是18—25岁的年轻人。因此,她有意识地让视频风格活泼轻快,同时把控尺度,避免拍摄实际出殡画面。
最近,一条粉丝评论让汤木檀泽印象深刻,“父亲突然离世,我整个人都傻掉了,从没参加过葬礼,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在殡仪馆看到整排运转的冰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你,想到这就是你视频里发过的工作环境,内心渐渐平静下来,没有让恐惧夺走思考能力,得以从容地与父亲告别。谢谢。”
事实上,汤木檀泽最常收到的评论是“谢谢你让我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这让她意识到,自己做视频是有意义的。
汤木檀泽透露,接下来她打算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开一家殡葬用品店,做更多有人情味儿、有创新的殡葬用品。她还计划去全国各地考察殡葬风俗,为没有遗体化妆风俗的地方提供免费服务,以此作为小小的公益。
补上缺失的“生命课”
破除忌讳就会很坦然
汤木檀泽通过短视频,打破了年轻粉丝群体对“死亡”和“入殓师”等概念的刻板印象。此次,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与她“跨界”合作,更是填补了我国“死亡教育”的空白。视频“出圈”爆火后,不仅年轻人,还有更多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开始正视死亡这一话题。长久以来,人们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忌讳”,被勇敢地摆到台面上来讨论。许多网友感慨道,“这一刻,缺失的‘生命课’终于补上了。”
彭凯平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也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对于中国“死亡教育”缺席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是受到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更愿意谈生的快乐。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没有好好活着,去谈什么死后和死亡呢?”
中国人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死亡都不仅是个体的离去,更象征着一段关系的终结,因此,人们往往不愿面对甚至不愿想象这样的终结。再加上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忙于学习和工作,不经意间忽视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对于如何弥补这种缺失,彭凯平认为要因人而异。比如对小朋友,要去谈生命的无常,“没有死就没有生,生生死死,相辅相依。怎么去学习呢?去看花朵的凋谢吧,感受生命的轮回。”对于中青年人,要学习如何应对亲人离世后撕心裂肺的痛苦。而老年人,则要让他们平静、理性地接受“生命注定终结”这一事实。
在彭凯平看来,汤木檀泽的视频具有其超越性,让很多人意识到死亡是存在的,同时又消解掉了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这让他感到震撼,“因为所谓的忌讳其实是一种心理魔咒,破除了就会非常坦然。”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真正的幸福是在意识到生命有限之后,能够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彭凯平强调,生命教育真正应传达的正是“向死而生”。
“我觉得可能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智慧。我们其实不怕死,士大夫提倡的三不朽——立德、立业、立功,就是不怕死的精神态度。对于‘死’,避而不谈,反而压抑了我们的积极态度和英雄主义,甚至让我们无法感觉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我们民族其实很崇尚‘向死而生’的英雄主义,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是一种精神气概。”彭凯平说。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王夕悦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您有新闻线索,欢迎点击爆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