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9点,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公开展示活动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活动上,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正在展开。南京夜生活记者现场探访。
实习生 朱怡婷 张灵慧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用科技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活动会场内,科技的魅力扑面而来。入口处的巨大屏幕滚动播放参展作品的视频介绍,生动地展示了AI应用的无限可能。展区被划分为多个主题板块:艺术生成的区域色彩斑斓,交互设计的展位互动频频,工程实践区摆满了形态各异的设备和装置。观众有的驻足拍照,有的在与学生们讨论创作原理,还有人亲身参与互动体验,现场不时传来笑声和惊叹声。
在AI交互设计展区,一款名为“上元灯宵:猜灯谜”的项目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我们的作品叫《上元灯宵:猜灯谜》!”舟山绿城育华学校的向高涵和李炳学同学热情地介绍着他们的作品,向高涵同学表示他们通过手势分类、语音识别和手势检测等技术,让游戏变得更有互动感,也更符合现代人的操作习惯。一位体验者在对着摄像头比了个“OK”手势后,游戏开始启动。体验者用食指控制小球选择了一个悬浮的灯笼,谜题立刻弹出。
猜谜游戏
体验者打出正确答案后,屏幕上的得分进度条瞬间增加,还伴随着绚丽的动画效果。向高涵和李炳学同学希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能够在数字化的时代轻松参与到传统活动中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场的观众纷纷体验,孩子们则乐在其中。一位观众感慨道:“用AI技术把传统文化玩出了新花样,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智能盲杖、智能收餐……AI展示未来生活场景
在工程实践展区,两款实用性极高的作品引来了众多关注,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款智能盲杖是为视障者量身打造的,”来自苏州实验中学的韩卓奇同学向现场观众介绍。他展示了盲杖的核心功能——通过语音提示交通信号、检测障碍物和水坑,还能在摔倒时通过物联网报警。同时他还表示中国有超过1700万视障者,他希望通过这款盲杖让他们更安全、更方便地出行,让“看见”变成“听见”。
一位体验过盲杖的观众表说:“当盲杖检测到障碍物时,它会自动发出警报,还能用语音指导方向。这个设计不仅创新,更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韩卓奇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断的改进与推广,让更多的视力障碍者受益于这一产品,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感。
智能盲杖
另一边,“智能食堂收餐台”展位前也吸引了不少观众。这款系统能够识别餐具的类型,并通过机械臂精准分类放置,极大地优化了食堂的餐具回收和清洗流程。来自成都七中的李嘉乐介绍道:“我们的灵感来源于学校食堂排队收餐的混乱现象,经过多次程序优化和3D建模,我们完成了这个能够提升效率的系统。”展台演示中,传送带上的餐具被逐一识别,准确地送入不同的分类区域,大大提升了收餐效率。
智能餐桌
艺术生成展区中,“非遗皮影戏海报”凭借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现场一大亮点。这组作品以中国传统非遗艺术皮影戏为主题,借助AI工具生成了一幅兼具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感的海报,深刻体现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来自南阳市第五中学的赵艺琼表示他们的初衷是用科技的力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关注皮影戏,使皮影戏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海报中,皮影戏角色生动鲜明,背景采用现代几何图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贴合了当代审美需求,展示了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皮影
人工智能点燃青少年创意之光
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江苏省科协共同主办。2024年活动以“与AI共创未来”为主题,鼓励青少年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学习最新的人工智能科技。针对青少年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不同程度水平,活动设置了四个入门由“易”到“难”的适合青少年的人工智能创新实践活动内容:AI艺术生成、AI交互设计、AI工程实践和AI算法挑战。这些活动通过整合文生图、创意积木、python编程、开源硬件等工具,提供了丰富的AI课程资源和体验创作的学习机会,鼓励青少年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作品,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在AI智能涌现、人机共智的时代,如何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为社会和人类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实现人类社会更加智能、协调、和谐的目标。
2024年,活动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10000余项作品。经专家遴选,1693项作品获得优秀作品。交流展示活动集中展现一年来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包括160项艺术生成、100项交互设计、89项工程实践、60项算法挑战中学生作品和49个教师教学案例。来自全国的青少年和教师进行作品展示交流,参加人工智能体验开放日活动,与高校科技社团研究生进行人工智能科研实践专业交流。现场还完成新的人工智能挑战任务。
校对 李海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