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细胞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而“无废细胞”作为落实“无废城市”建设理念、体现试点成效的重要载体,南京市浦口生态环境局(以下简称“浦口生态环境局”)将“无废”理念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的微观单元,通过“精细化管理+技术革新”新模式的良性循环,转化为一项项具体行动,下足“绣花”功,蹄疾步稳,激活“无废”细胞,将“无废城市”建设的美丽蓝图变成实景图。
浦口生态环境局通过政策制定、组织动员、资源调配、示范引领、监督考核、激励机制等工作,构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堡垒。
自2023年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以来,浦口生态环境局牵头浦口区发改委、工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等17个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了“无废城市”工作专班,在南京市率先制定《浦口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并印发。对照《浦口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浦口区“无废细胞”5大体系指标》等文件,制订2024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召开3场部门季度联席会议共同会商研究存在的难点和堵点。为2023年度通过审核评估的15家“无废学校”、9家“无废医院”、1家“无废景区”、2家“无废宾馆”和5家“无废工厂”进行授牌;组织25家2024年度“无废细胞”申报单位开展业务培训,为“无废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保驾护航。
“无废细胞”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载体,也是社会生产生活中“无废”理念的基本组成单元。“无废城市”作为一个城市蝶变跃升的重要抓手,让这个看似庞大的目标,逐渐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化为市民日常触手可及的变化。
浦口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以“无废细胞”引领各行各业打造“无废文化”,结合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环保节日开展“无废城市”宣传活动,引导社会、企业以及公众积极参与到“无废城市”建设中来,将绿色发展方式融入社会的细小单元,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废物减量和资源回收活动中,推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全民“无废”新局面。
浦口生态环境局及时部署,联合浦口区教育局开展“我心中的‘无废城市’”主题绘画比赛活动,在浦口区中小学的积极参与下,活动共收集到584幅主题绘画作品。浦口生态环境局生态科普宣讲志愿者介绍:“我们旨在通过创新宣传的活动方式,进一步培养师生自觉践行‘无废城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生活行为习惯。”活动被中国环境报、江苏生态环境微信、南京夜生活、南京晨报、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刊发,南京市、浦口区电视台专题报道,将绿色蓝图传播得更加有声有色。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建共享“无废医院”
今年浦口生态环境局前往汤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建共享“无废医院”主题宣传活动。志愿者围绕“无废城市”“无废医院”建设以及绿色生活、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向孩子们普及相关知识,通过图文讲解、案例说明、知识问答等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重要理念。志愿者还向来诊人员和本院职工分发宣传手册,将节约和绿色环保的理念传达给每一位职工及现场就医人员。
浦口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用心办实事、尽力解难题,以服务社区、服务市民为出发点,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下沉星甸街道九华村社区、王村社区及市民中心。以日常生活废物为例,用生活实例解释“无废城市”概念,诠释“无废城市”内涵,向居民阐述“无废城市”创建的重要意义。以环境危害为鉴,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简单易行而又贴近生活的方式推动“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培育居民“无废”理念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六五环境日期间,浦口生态环境局前往响堂村开展“共创‘无废城市’共建美丽浦口,共享绿色生活”的宣传活动,现场向居民、游客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进响堂12家“网红”商户进行入户宣传,共同张贴“无废城市”海报,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全面推进美丽浦口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江北环保产业园是集垃圾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业、环保设备制造、再生资源物流和交易为一体的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浦口生态环境局坚持“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在江北环保产业园设立派驻执法,推行驻点办公制度,实现“零距离”、融入式、精准化日常监督帮扶;邀请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和第三方技术支持单位对园区内7家企业开展现场调研,谋划江北环保产业“无废文化”宣传;开展固废企业现场帮扶,联合多部门就危废处置、项目审批、农业固废等多方面多领域开展会商,指导帮扶巴斯纳、九峰山、江北环保电力等3家企业完成“无废城市”建设项目入库申报。
浦口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的治理机制,实现从单个“细胞”出发,带动“行业”建设,形成全域“无废”的建设格局,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画卷在浦口展开。
通讯员 杨蓓蓓 南京夜生活网/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