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令人振奋,春节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世界性的肯定。作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春节申遗成功,不仅让中国儿女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利契机。
申遗成功应是调味料,让春节的味道更浓厚。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正式也最喜庆的节日。逛庙会、贴春联、吃饺子等众多习俗,无不蕴含着浓浓的“年味”。但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些“年味”反而在不经意中丢失。有人觉得春节越来越“骨感”,缺少程序性和仪式感,就是一个普通的长假。此次春节申遗成功,正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传统生活方式,传承特色年俗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和传承春节文化的开始。
申遗成功应是调色板,让春节的色彩更多元。时代在变,年俗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旅游中领略异域的风情,网络拜年传递遥远的祝福……这些“新年俗”的涌现,虽然形式各异,但文化内核却始终如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对家国情怀的永恒惦念。春节是个传统节日,却从来没有远离人们的生活,她总是在与烟火日常的相伴中,延展出多元丰富的色彩。正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申遗成功应是调音器,让中国的声音更动听。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浪潮中,春节不仅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重要日子,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IP。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0个国家地区把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约五分之一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春节背后,映现着无数生动、鲜活、精彩的中国故事,春节申遗成功,将架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串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桥梁,成为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让人们在交流互鉴中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以独有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彰显着什么叫中国“腔调”。春节还是那个春节,但一声“新年好”的温暖问候,更应激荡着中国人内心的坚毅与顽强、崇高与虔诚、美好与愿景,化作携手同行、向善向前、无畏无惧、乐观豁达的精神力量。
出品:扬子视评工作室
策划:黄凤 时力强
评论员:陈永辉
制作:李舒曼
封面:张丹
校对 徐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