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班级小先生讲座在南京市力学小学五(9)班的教室里开讲。这些小先生就是来自该班“竹梦金陵行”小组的成员。他们怀揣着对本土非遗传统文化的热忱与敬意,根据自己在“竹梦金陵行”中的所见所感所悟,为全班师生呈上了一场题为 “探索南京非遗瑰宝——金陵竹刻研究汇报”的展示。
金陵竹刻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悠久历史,并在21世纪初荣耀地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刻,这一在竹材上进行精细雕刻的艺术形式,源自书房文化,其制品臂搁作为文案用具,既可有效防止墨迹沾染衣袖,又能使书写者手腕更加灵活自如。金陵竹刻作为南京地区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以其独特的浅刻、简刻艺术风格闻名遐迩,与嘉定竹刻并称为中国竹刻艺术的两大流派,共同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传承链条出现断裂,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金陵竹刻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南京市力学小学五(9)中队的六名学生在班主任潘见中老师的带领下组成“竹梦金陵行小组”,以金陵竹刻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探访非遗传承人、实地学习等方式,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活动中,学生与家长们前往南京民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南京非遗,探访江苏省非遗金陵竹刻代表性传承人——赵荣大师,深入了解金陵竹刻的艺术内涵,体验金陵竹刻,并向班级、学校宣讲,主动保护和传承非遗,推动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金陵竹刻学习与体验活动,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非遗艺术殿堂的大门,让金陵竹刻从古籍记载、博物馆展柜里鲜活地 “走” 了出来。在亲手操刀、反复尝试的过程里,学生们真切领会到每一件竹刻作品背后的不易。严苛的选材标准、繁复精细的制作工序、动辄数以年计的研习打磨,无不考验着传承人的耐心、毅力与才情。时光流转、社会变迁,这些珍贵技艺正面临无人传承、被人忽视的危机,仿若熠熠生辉的明珠蒙上了灰尘,随时可能黯淡无光、悄然消逝。
此次非遗传承活动的实践,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仅仅是一件件作品,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文化自信的根源。他们还探讨了师徒制传承、学校教育融入、线上平台推广等传承方法,以及文化空间保护、档案记录与数字化等措施。创新建议包括跨界合作、加大青少年参与、社区参与和国际交流,旨在拓宽非遗市场空间,培养未来守护者,增强社区认同感,并展示中国非遗魅力。
(步秉泽、王腾嘉、邓峻瑜、姜伟川、许峻熙、陈瑾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