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京的南唐二陵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掘的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寝。出土文物中,最具标识度的当属各类人首蛇身、人首鱼身的陪葬俑,特别是人首蛇身俑,因其造型诡异而备受广大网友和文博爱好者关注。
南京博物院展出的南唐二陵出土的人首蛇身俑有两种。一种为蛇身匐地,背脊微微隆起,首端、尾端各有一颗人首面向两端,似乎正在爬行;另一种为蛇身交织缠绕形成“X”形而立于地面,首端、尾端各有一颗人首交颈面向两端,似乎是乍惊而起,警觉地查看周围动静。在网上,有不少网友分享参观南博时拍下的人首蛇身俑照片,认为这对文物的造型设计超出常人想象,过于诡异阴森,氛围感拉满。
此外,在南唐二陵还出土有类似造型的人首鱼身俑、人首龙身俑。学界认为,这类造型独特的陪葬俑源自隋唐时期的“仪鱼”,其最早出现在河北、河东地区,晚唐五代传播到南方后,在江苏和福建等东南地区比较流行,并开始出现于高等级墓葬。到了宋代,只有江西、湖北和四川等地有零星发现。
我们只知道,李唐皇室奉老子李耳为祖先,崇尚道教。而南唐则自命为继承李唐正统,在建政之初同样兴起了崇道之风。专家认为,在唐宋时期,民间广泛流传着鱼引升天的故事,唐代就有许多诗人在诗歌中援引“琴高乘鲤”典故。例如皮日休有诗云:“琴高坐赤鲤,何许纵仙逸”。这是仪鱼出现在葬仪之中的文化基础。
而南唐二陵中,人首鱼身俑、人首蛇身俑成为组合出现,一方面有引导墓主人登仙的寓意;另一方面,则与鱼、蛇这类生物不闭眼的特性有关。唐人丁用晦在《芝田录》说:“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当时人们认为,这些警醒不倦的神兽镇墓,可护佑墓主人安息长眠。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陶善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