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我现在基本上和普通人没两样,工作、旅游都可以,我还自己制作了这件‘贴心马甲’,背电池更轻啦!”从2019年确诊爆发性心肌炎,到后几年被判“只能心脏移植”的“死刑”,再到2024年初接受人工心脏植入重获“心”生,如今38岁的曾先生面色红润、声音洪亮,丝毫看不出曾经与死神搏斗。
曾先生的“重启人生”是南京市第一医院三年来完成的近80例左心辅助装置植入的缩影,这项技术在心脏移植供体紧缺的大背景下,已成为晚期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之盾”。
植入“人工心脏”,为爆发性心肌炎的他重塑美好生活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第一医院依托“人工心脏”传递“心”希望可追溯到三年前,陈鑫教授率领团队开展了南京市第一医院首例“人工心脏”手术。3月28日上午,13位人工心“心友”又再次在第一医院集结,如今的他们重获新生并正常回归社会。
回忆起生病前的点点滴滴,曾先生仍十分感慨。2017年,自己还可以徒手爬上黄山,全国各地四处旅游打卡,可2019年9月一场伴有腹胀和食欲不振的普通感冒打破了当时平静又美好的局面。“当时就觉得是流感也并没在意,拖了几天,后面就演变到走路胸闷气喘,伴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呼吸急促,这才到社区医院检查。”可这一查,“爆发性心肌炎”的诊断令曾先生和家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随即,曾先生又转至上级医院就诊,此时他的全心已经扩大,心率飙至150!“后来住院15天后虽然出院了,但之后每年到了秋冬就会反复发作胸闷气喘,用药调整也还是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而后曾先生先后于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中山医院等辗转就诊,“医生说可能需要做心脏移植才有转机,我甚至觉得有点危言耸听,再者说哪里有那么多供体呢,什么时候才能等到呢。”
时间来到2024年元旦前后,曾先生的病情再次袭来,且症状极其危重。彼时那位曾经的体能健将走200米竟然都需要有人搀扶!多方了解后,曾先生选择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再次寻求希望。“当时曾先生的身体状况已没有时间去等待心脏供体,最终我们建议他选择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来挽救生命”,接诊曾先生的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邱志兵回忆。
2024年1月17日,曾先生被推进手术室接受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一颗“人工心脏”为还在而立之年的他带去“心”生。“大家可能看做过‘人工心脏’手术的患者都会背个包,我也背了大概8个月,可难免有些尴尬而且腰酸背痛,后来我就给自己制作了特殊的马甲,你瞧这边放的是电池,控制器在这里面,穿起来又美观还实用,也安全!”与“人工心脏”共存13个月后,如今的曾先生还摸出了自己的门道。
“人工心脏”助力生命续航,让扩张性心肌病的他终于等来心源
“人工心脏”大大改善了曾先生的生活质量,而对于另一位患者肖先生来说,则是为等待心脏供体助力。
2022年,肖先生稍有活动就觉得胸口憋闷,哪怕休息他也会觉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连平躺休息都是奢侈,睡梦中觉得自己快不能呼吸了。辗转多家医院,经过检查肖先生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IV级,病情不容乐观。面对治疗及预后,多家医院都给出了委婉的拒绝。“当时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像这颗心脏一样突然苍老疲惫了起来。”
南京市第一医院成为了肖先生柳暗花明的里程碑。经过细致的检查和分析,肖先生被诊断为“终末期心脏衰竭”,药物治疗的作用已不大。正常情况下,肖先生需要进入心脏移植等待系统,等待心脏移植。但是供体缺乏,等待供体心脏需要时间,很多患者在等待的过程中逝去。频发的心衰使得肖先生的病情已不容等待,经专家会诊后,决定为他植入人工心脏。
术后4个小时即完成拔气管插管,“再次睁开眼睛时,我真的感觉到自己又可以重新启程自己的生活!”肖先生感慨万分,而就在人工心脏术后7个月,肖先生也终于等到合适的心脏供体,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
90克“中国心”,托举终末期心衰患者“心”希望
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介绍,我国有几百万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然而一年的心脏移植仅1000例左右,也就是说仅仅只有1000人左右能够等到心源。而心室辅助装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心衰治疗手段,让这一部分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能够活下来。
“心脏移植供体短缺是最大的瓶颈。且传统心脏移植对供受体配型和体重等要求严格,而人工心脏不受此限制”。陈鑫告诉记者,作为心脏移植的替代方案,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左心辅助装置)已实现技术突破,核心优势在于无需等待供体,且避免了移植后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据悉,“人工心脏”的植入相当于为患者自身心脏装了一个能动心脏“泵”,通过“泵”的工作原理来辅助或代替真实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让自身心脏得到“休息”。
那么装上人工心脏是不是就代表一劳永逸完全治愈?对此专家也作出了解释。“人工心脏装置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比较好的,也就是植入后半年一年自主心脏功能恢复了,就可以把人工心脏撤掉。第二种就是虽然装了左心室辅助装置,但可能后期右心也出现问题,就需要从人工心脏桥接到心脏移植。”此外陈鑫介绍,对于免疫情况不允许用抗排异药等不适合移植的患者,人工心脏就作为其“终点治疗”的重要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终末期心衰的患者都可以评估是否适合植入人工心脏,该技术也为大体重患者、儿童患者和70岁以上高龄患者提供了生存希望。
据悉,目前最小的人工心脏为90克,且正向更微型化发展。更小的装置不仅更轻便、适用于更多的患者,同时便于医生操作。“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已挽救上千名患者,为无法获得心脏移植的患者提供了生命续航的新选择。”陈鑫说。
通讯员 单申生 曹慧慧
南京夜生活/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胡妍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