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南京市江宁区校地联聘合作签约现场。江宁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南京江宁,平均每小时就新增5名大学生就业,每一天就有58个科研专利获得授权,每个月就有近百名海外人才、超800家新注册企业落户......一组鲜活的数据背后,是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作为南京市经济体量最大的板块,江宁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区。当地深知,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唯有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方能形成人才招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创新载体与成果转化“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目前,该区已经集聚诺奖获得者、院士等顶尖人才71名,本科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超43万人。
栽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江宁百家湖畔,“凤凰台”雕塑格外醒目。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加平看来,“凤凰台”彰显着这座城市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望。近年来,众多知名企业落户江宁,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增添了更多魅力。
企业纷至沓来的背后,是江宁产业蓬勃发展的吸引力。如今,当地已打造4个千亿级产业,其中智能电网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江宁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在2022年全国工业百强区名单中,该区位居全国第七位、长三角首位。
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南京的科教和人才优势。仅江宁,这一产业的规上工业研发人员就超过9000人。当地每年依托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培养电力工程、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技术人才近1000人。
江苏恒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多前落户南京江宁。在这里,企业找到一条从科研迅速走向产业化应用的道路。“我们团队从事新溴液流电池研究17年,如今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一个项目从研发到量产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过程,需要高校和产业链企业的协同作战。”令该公司总经理段惠元惊喜的是,“在江宁,我们不仅找到了东南大学研究团队共同攻克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问题,还与南瑞集团洽谈技术合作。而在建设自动化新产线时,我们在本地找到了设备供应商。”
得益于江宁产业集聚度之高和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圈”,企业和人才快速集聚和成长。
“当前,江宁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实的人才支撑。”在11月11日举办的2023紫金山菁英人才节开幕式上,江宁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黄成文说,为此,当地聚焦解决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研究制定了“人才强区16条”,以人才政策为“信”、以全流程服务为“诺”,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在紫金山6G综合实验室,技术人员介绍光载太赫兹通信系统架构。江宁区委宣传部供图
打造“金字塔型”人才引育体系
“对顶尖人才,在给予最高1000万元产业化配套资助基础上,再给予最高500万元人才引培激励;对领军创业人才,以‘拨+投+贷’形式给予综合性资助;对掌握关键技术创新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扶持。全力夯实青年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来江宁工作,制定行业人才专项引培计划。”黄成文介绍,江宁通过建立“金字塔型”人才引育体系,旨在加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江宁求贤若渴的诚意,企业感同身受。“作为江宁区企业,我所在的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获得了市区两级政府多项支持,他们将企业和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当成‘头等大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政府部门多次帮助我们申报各级人才计划。”刘加平说,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让人才愿意扎根于此。
此次2023紫金山菁英人才节开幕式上,南京市向省人才攻关联合体、省双创团队、市紫金山英才计划高峰项目颁奖,激励科技工作者坚定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其中,紫金山英才计划高峰项目6个团队,每个资助500万元;省双创团队4个,每个资助300万元;省人才攻关联合体6家,1家资助500万元,另外5家每家资助300万元。
产才融合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没有原始创新“0到1”的突破,就没有创新发展“1到100”的蜕变。而这一过程,必须紧密围绕产业,紧紧依靠人才。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推进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紫金山实验室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在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面临很多挑战,其中科技人才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例如 6G 新型空口传输,毫米波与太赫兹芯片,网络人工智能等都是稀缺岗位。”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研究中心大网网络操作系统课题负责人石鸿伟介绍,“我们将依托人才攻关联合体这个项目,灵活采取全职聘任、双聘、访问学者等多种方式引进全职或非全职科研人员,在全球范围内广纳贤才。”
在江宁,驻区高校多达24所。如何实现学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赢,让研究成果与地方资源共享?此次紫金山菁英人才节开幕式上,江宁区各园区与国内部分“双一流”高校及辖区内高校签订校地联聘合作协议。近年来,江宁区深挖驻区高校“富矿”,推出校地人才共建“12条意见”,支持驻区高校师生在宁创新创业,打造人才创新区域共同体。
“作为一名深耕材料研究领域30余年的科技人员,我深知实现地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矢志奉献的人才队伍。城市和人才唯有双向奔赴才能彼此成就。”刘加平说,“我愿意以自己的科研工作经历,为南京和江宁‘代言’,期待更多顶尖人才、创新团队、科研机构选择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